Prof. Alec Wodtke |
德国马克斯-普朗克多学科科学研究所所长、哥廷根大学Alec Wodtke教授获得了200万欧元专项经费,在大连相干光源建设永久实验站——表面催化基元反应动力学实验站。该项目由德国马普学会、德国科学基金会以及中国科学院、大连化物所共计投资447万欧元,成为大连相干光源第一个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专项。该实验站于2022年运抵大连,2023年重点开展了实验设备安装、调试和前期实验等工作,2024年利用FEL光解CO制备碳原子并探索碳原子在Au(111)表面的散射动力学,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数据。2024年10月,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五十周年庆祝活动计划在德国举行,本项目作为双方的代表性合作成果,入选了此次庆祝活动。此外,双方还明确就此方向进行深度合作,并确定资助大连相干光源于2026年举办中德自由电子激光暑期学校,共同培养年轻人才。 |
Prof. Mike Ashfold |
英国皇家学会院士、布朗大学Mike Ashfold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分子光化学专家。他带领团队就Titan(土星的卫星)大气中最重要的分子乙烷的光化学与大连光源进行了合作研究,揭示了新的分子解离机理图像,以及这些光化学过程对理解星云和行星大气演化所起的作用。 |
|
美国物理学会院士、布朗大学Lai-sheng Wang(王来生)教授于2018年依托大连光源,成功申请到美国自然科学基金,利用大连光源的优异特性,研究大气化学和能源催化相关中性团簇的几何结构、电子结构、成键特性以及反应动力学机理。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大连相干光源的中性团簇实验站,在硼团簇的光电离效率光谱研究中发现了最小三维中性硼团簇是由9个硼原子组成,为系统研究中性硼基纳米团簇的结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思路。 |
Prof. Lai-sheng Wang